“孩子跟着我姓金九年了,现在突然变成冯某某,您说我这当爸的心里什么滋味?”执行调解室里,金某攥着户口本复印件,手指关节微微发白。
桌对面,冯某别过脸去:“他三年没来看过孩子,凭什么要我配合探视?”
这是颍上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最近化解的一起特殊抚养费纠纷执行案件。2016年11月,法院判决金某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冯某需配合每月两次探视。但判决生效几年后,这对离异夫妻因孩子姓名更改问题陷入僵局——母亲冯某于2021年将6岁儿子原名“金某佑”改为“冯某淳”,父亲金某因此拒绝支付抚养费累计3.6万元。
三顾茅庐,破心结。
执行干警小李接手案件后,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财产执行案件:
孩子的日记中写道: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金某的手机里显示:23条未回复的探视请求短信。
冯某的钱包里存着:三年前的全家福。
硬扣划存款半小时就能结案,但孩子的心结可能一辈子解不开,小李决定启动家事纠纷“诊疗式执行”。
第一步上门
冯某摔出医疗票据:“孩子肺炎住院他都不来!” 小李注意到玄关放着儿童心理门诊病历。
第二步约谈
金某出示改名公证书:“她擅自改名违反判决书约定!”但小李发现文书未明确约定姓名事项。
第三步调解
小李带着心理咨询师到场,让孩子用蜡笔画下想象中的全家福:画中一家三口人手拉手,而爸爸妈妈却分别在画纸两端。
破冰:在法与情之间架桥
正当调解陷入僵局时,执行干警小李敏锐捕捉到矛盾的关键:冯某擅自将孩子改名,源于金某长期缺席探视;而金某拒付抚养费,实为对失去亲子纽带的恐慌。
翻开《民法典》第1015条,小李向冯某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改名需父母共同决定。”看着对方怔住的神情,小李又转向金某说道:“判决书赋予的探视权,不是等来的,是挣来的。”
在三次面对面调解中,小李引导双方回溯时光,分析问题:两人何以从恋爱时给孩子起名的甜蜜约定,发展到如今对簿公堂、针锋相对的尴尬局面。当金某看到儿子三年来长高的体检记录,冯某听见孩子说“想爸爸教我骑自行车”时,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坚冰逐渐消融。
在执行干警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当事人双方终于愿意作出让步,尝试重续亲缘。在小李的建议下达成“三月之约”:首月父子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完成家庭作业,次月父亲到校门口给孩子送课外书,第三个月父亲开启全天陪伴。
让小李惊喜的是,金某在履行完“三月之约”后,主动在共管账户存入1万元并附言:“这钱可以拿出一部分给孩子报游泳班,我想亲自带他学。”
雨过天晴的周末
春日的公园响起“一家人”久违的笑声,金某把儿子举过头顶去够旋转的风车,冯某掏出湿巾为孩子擦去额头的汗珠,这是离婚后他们第一次并肩而立。
如今一到每月的第二个周日下午,社区工作人员都能看见这样的场景:金某早早等在便民服务中心,手里拎着儿子最爱吃的草莓蛋糕;冯某则会细心检查孩子书包里的作业本,临走前总要叮嘱一句“别给他买太多玩具”。
而在执行局的档案柜里,关于这个离异家庭的卷宗也多了一份特殊的附件——冯某与金某共同签订的《姓名变更约定书》,约定:待孩子年满18周岁,可自主选择随父姓、母姓或保留现用名。当小李把这份协议副本递给埋头画画的孩子时,小家伙突然举起彩笔在空白处添了个歪歪扭扭的太阳,欢快的说道:“等我能决定自己名字的那天,我要画个更漂亮的!”
家事执行笔记
结案不是终点,修复才是要义。执行干警小李在《执行日志》中写道:当我们从执法者变为‘家庭医生’,那些冰冷的账户数字就会变成亲情的温度计。毕竟,司法要裁断的是纠纷,守护的却是温情。
此刻,法院家事调解室里,儿童画纸边缘悄悄多出一行小字:希望爸爸下次带我去看海。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