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颍上县在西三十铺镇试点打造“村嫂圆场调解工作室”,将一批善沟通、懂法律、能力强的优秀村嫂吸纳进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以“她力量”书写“以和为贵”的基层治理新篇章。自去年12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已成功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52件,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法治动能。
体系重构强根基,织就基层治理“一张网”。在人员配置上,为每个工作室配备2名以上村嫂调解员,选拔在村里有威望、热心公益、熟悉村情且善于沟通的村嫂作为调解骨干,凭借同村邻里的天然亲近优势,迅速打开调解局面,为调解工作搭建情感桥梁。在组织架构上,探索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村嫂圆场调解工作室—村(居)“两委”负责人+村(居)法律顾问—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乡(镇)调委会的“三道栏”分级调解工作模式,设立颍上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集中办公,为乡镇难以化解的重大矛盾提供多元调解服务及专业指导,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激励机制上,实行“基本工资+以案定补”薪酬制度,让村嫂实现一人双岗双收入。同时,开辟优秀村嫂发展党员、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或“两委”班子成员等通道,开展人民调解员、调解工作室评级工作,持续激发村嫂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资源汇聚提质效,打造多元解纷“协同体”。在内部资源整合上,汇聚村嫂调解员、专职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村嫂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常态对接机制,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法律援助、公证、法律咨询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在外部协同合作上,与法检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确保在遇到复杂法律问题时能及时获得专业法律指导;与公安部门协作,针对可能引发治安问题的纠纷提前介入,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村民安全;与民政部门联动,为涉及困难家庭救助、婚姻家庭纠纷的群众提供政策支持和救助服务。此外,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德高望重的村民参与调解工作,从道德伦理层面助力矛盾化解,形成“政府部门+专业力量+本土资源”的多元解纷“协同体”,有效提升矛盾纠纷的解决质效。
三治融合育生态,提升乡村振兴“软环境”。积极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理念,让乡村发展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在自治层面,充分发挥村嫂在村民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组织村民议事会、调解听证会等形式,鼓励当事人和村民共同参与矛盾讨论与解决,强化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在法治层面,村嫂们身兼调解员与法治宣传员双重职责,利用日常走访、调解工作的机会向村民普及各类实用法律法规,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家长里短”,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素养,逐渐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在德治层面,注重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美德,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融入调解工作中,引导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倡导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修复邻里关系,让乡村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朱克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